江西赣州:一座山城的湾区印记
江西赣州利用地理优势打造对接湾区“桥头堡” 一座山城的湾区印记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初冬的江西赣州龙南市渡江镇玫花渡景区,一排排由闲置房屋改造的民宿整体统一,庭院移步易景,同时保持各自特色。11月17日,在一栋三层民宿里,景区负责人李树琴高兴地说,这家民宿周末又要迎来深圳的一个旅行团。见证着赣深两地互通往来越来越便利的渡江镇副镇长李思佳,脸上同样布满欢喜。 赣南多山不靠海,却奋力赶海弄潮,关于湾区的印记越来越多。11月14日至17日,赣州市委宣传部、赣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“弘扬客家文化,加速融湾步伐”中央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记者赣州采访行活动。本报记者随采访团深入赣县、章贡、南康、信丰、龙南等区(县、市),探寻赣州融湾新举措、新成果。 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“后花园” 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,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摇篮。一湾东江水,将赣粤两地同胞紧紧相连。如今,深圳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。 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,赣州充分发挥绿色生态、文化资源优势,加快打造“客家摇篮”“江南宋城”“红色故都”等文旅名片,建设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“后花园”。今年下半年,赣县区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江西客家博物院的东、西、北面打造客家风情街。这里的“十大坊”避免同质化,分别主营一款客家特色产品,擂茶、丁香李等客家美食吸引众多游客品尝购买。 与赣县区毗邻的章贡区则聚力打造“江南宋城”名片。章贡区文广新旅局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主任侯沙璐说,该区紧紧围绕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六大要素,持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。“我们和大湾区山水相连、高铁相牵,近年深度融湾,希望通过一系列好政策、好路线,共同推进与大湾区文旅交流合作。” 记者了解到,通过“走出去”“引进来”双向发力,赣州加强与大湾区文旅交流,今年举办了文旅招商推介会、“客家非遗走进大湾区”等系列活动,全方位向大湾区推介赣州文旅资源和精品路线。 对外开放对接湾区的“桥头堡” 来到位于赣州南康区的赣州国际陆港,这里的“深圳气息”愈发浓厚,许多来自深圳的家具公司分布在陆港周边。当下的家具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深圳看展,南康下单。”这是对南康生产的家具产品的高度认可。 乘着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,南康家具从“草根经济”迅速发展壮大为千亿产业集群,有从业人员近50万,家具制造及配套企业过万家。 在人们印象中,赣州多山,交通闭塞,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都不便。围绕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实现“木材买全球,家具卖全球”这一目标,赣州2016年申报获批全国第8个内陆对外开放口岸,正式开启内陆赣州发展的“口岸时代”。如今,赣州国际陆港常态化运行20多条中欧、中亚、铁海联运班列。 此外,赣州主动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大港开展合作,积极发挥沿海“腹地港”作用,开创沿海港口与内陆合作的新模式。赣深两市大力推动下,启动建设了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,常态化开行深赣欧班列。赣州与深圳盐田港合作共建的“赣深组合港”,在全国首创“跨省、跨关区、跨陆海港”的通关新模式,使赣州国际陆港成为全国首个“内陆海港”。 科技赋能产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赣南脐橙丰收的季节,深圳大小商超少不了脐橙的身影。 统计资料显示,2022年,赣南脐橙种植面积达189万亩、产量159万吨,赣州实现脐橙产业集群总产值195亿元,其中鲜果收入89亿元。脐橙产业解决了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,还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发展。 在脐橙园里,同样不乏深圳的身影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圳力量,在这里得到充分释放。记者在安西镇金奖脐橙园看到,深圳丰农控股DAP数智农服系统示范基地在这里建成。丰农控股把气象检测、土壤生态检测等现代化技术搬到一个个山头,助力传统农业实现智能精准生产管理。 今年2月,广东、江西联合印发《深圳市与赣州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(2023—2027年)》,明确赣深两市以共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、合作共建产业发展平台、深化科技创新合作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等七大方面为重点。一个个新举措、新成果的落地,正推动深赣对口合作走深走实。(深圳特区报) 【编辑:李岩】 ,NIGcvdvevr0
- 百度百科_全球领先的中文百科全书
- 百度知道 - 全球领先中文互动问答平台
- 新闻_YNET.com北青网
- 新闻频道_广州日报大洋网
- 新疆动漫如何“扬帆启航”?
- 在中国链接世界让供应链变“共赢链”
- 公安部:2022年以来共侦破黑客类犯罪案件2430起
- 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启动
- 公安部公布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10起典型案例
- 《故乡》联结三国情谊:中日韩学生互“晒”故乡诚邀做客
- 第十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在福州开幕
- 解码链博丨美企高管持续看好中国市场:“中国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”
- 【华裔新生代看中国】赖张涛:用音乐传播正能量希望讲好中国故事
- 中老泰三国机构联合举办“一带一路”高端论坛
- 古都安阳红旗渠机场正式通航
- 2023年“读懂中国”国际会议将在广州举办
- 刘慈欣:“未来学”应首先被列入科普科幻教育体系